香港回归焰火晚会
记者:回归以来,内地对香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央政府“挺港”、“惠港”措施接连出台,您能否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彭清华:香港能取得今天的经济成就,是香港同胞善于抓住机遇、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祖国的大力支持。上世纪60年代,国家开通三趟快车,建设东深供水工程,为香港提供稳定价廉的鲜活食品和淡水供给,成为香港社会稳定和工业起飞的重要支撑。70年代石油危机,香港人心惶恐,中央政府扩大国产石油供港,帮助香港渡过了难关。80年代内地改革开放,香港制造业北移,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奠定了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回归以来,中央政府应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的要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全力支持香港的发展。特别是在推进两地经济合作与交流方面,1998年广东省和香港特区政府建立了“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机制;2003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与特区政府签署了CEPA及8个补充协议,推出了对原产地为香港的产品全面实行零关税、对港开放47个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允许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等重要举措;200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广东省与香港特区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港澳单独成章,进一步明确了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去年李克强副总理访港期间,宣布了中央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促进两地合作的“36条”政策措施。这些举措,为两地经济合作与交流建立了制度框架,搭建了政策平台,有力地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回归15年,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大力度、高密度、宽范围地出台支持香港发展的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重视和对香港同胞的关怀。
彭清华与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左)、香港特区第三任行政长官曾荫权一起参加酒会。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央一系列“挺港”、“惠港”措施对香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彭清华:概括起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例如,2003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的影响,香港经济陷入谷底。签署CEPA,特别是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带旺了香港的人气,刺激了消费需求,拉动了就业,推动香港旅游业率先复苏,并带动整个经济回升。在金融方面,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融资,支持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等,为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供了新的机遇。截至2012年4月底,内地在港上市公司695家,占港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45.8%;市值11.87万亿港元,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58.7%。今年1至4月,经香港银行处理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达7,483亿元,占同期全国总额的96.4%。截至今年4月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和存款证分别达到5,523亿元和1,220亿元,合计6,743亿元。目前人民币债券发行额累计超过2,200亿元。生活保障方面,目前内地供应的猪、牛、鸡占香港市场的70%以上,东江水占香港淡水供应的75%以上,大亚湾核电站向香港供电占香港社会用电量的25%。内地已成为香港最主要的生活资料和能源供应地。
二是消除了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一些基础设施瓶颈和体制性障碍。回归以来,通过大型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布局,为构建区域现代流通网络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建立粤港、沪港、京港等区域合作机制,拓展了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CEPA及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大大拓展了两地服务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所有这些,都推动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尤其是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高互补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