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融入国家大局 续写香江传奇
2012年06月28日 13:25:53  来源: 文汇报

  谢涌海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执行总裁 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永远名誉会长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双速」发展,即发达国家的低速增长和新兴国家的高速发展,而新兴国家中又以中国经济增长最为令人瞩目,成为了「世界工厂」和经济发动机。在中国经济腾飞进程中香港扮演了重要角色,值此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的关键节点,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总结,并探究香港未来继续可以担当的重任。

  纵观香港近现代史,香港既是东西方文化的融会点,又是现代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结晶,谓之「福地」并不为过。英国殖民历史曾为其奠定了良好的资本主义制度基础,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外迁亦曾为其提供了制造业崛起的历史机遇,而中国则是其自始至终发展变化乃至今日之成就的关键因素,可以说香港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国,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和香港迅速崛起相互辉映。总结起来,香港在以下几个方面已经发挥或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香港给中国改革开放送去第一桶金

  1949年,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从北往南,打到深圳河边就停下来。据史料记载,毛泽东曾向叶剑英面授机宜,明确提出南下大军必须止步于罗湖桥以北40公里的樟木头一线。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是毛泽东埋下的意味深长的伏笔。

  香港是内地经济起飞的重要推手。1980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之时,四个临近海外资本的地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引入外来资本和技术,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场,此后以点带面,逐渐成为现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主要经济圈及其他新兴经济圈万马奔腾求发展的中国经济新格局。当年港商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率先进入内地投资,在内地百废待兴之际成为推动内地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并带动全球资本投向内地,初期港资占到内地吸收外资总额的80%以上,直至2011年,名义上港资仍占外资比例达66.3%(投资金额770.11亿美元),是内地吸收外资的最大来源地。此外,通过制造业的转移、制度的创新、资金的进入、管理和技术的加强,中国的改革开放顺利启动并取得了空前成功。如1978年中国第一家由境外人士开办的工厂珠海香洲毛纺厂;1983年中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亦是由港商投资等等。从四个特区来看,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深圳发展最为成功,成就卓越,成为香港产业链的直接延伸,从穷乡僻壤跃居为内地一线城市,其中香港功不可没,侧面印证了香港因素的重要性。

  内地与香港的转口贸易,则是推动内地经济大发展的另一重要支柱。在改革开放之初,内地还缺乏优良的货运设施和海外贸易网络,而当时香港已经是亚太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香港企业家及时把握住了历史机遇,充当了内地与外界经济联系的中介角色。在从内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转口贸易和航运中获利的同时,香港也极大地促进了内地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增长,从而带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与此同时,内地的改革开放也使得香港经济走出瓶颈,制造业大量内迁,成功转型成为亚太地区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2、香港是中国股份制改造的重要融资平台

  1992年,中国国企股份制改革正式开始实施,香港开始成为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重要融资平台,内地企业通过H股和红筹股等方式在香港上市,获得了非常关键的改革和发展所需的资金,规范了公司治理机制,改善了管理水平,同时也推动了香港资本市场迅猛发展,香港首次公开招股(IPO)已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五大新股集资市场之列,尤其是近三年连续成为全球新股集资额之冠。自1993年第一只H股青岛啤酒挂牌上市至2012年5月,香港主板H股和红筹股集资总额达1.7万亿港元。截至2012年5月底,内地上市企业增加至697家,占上市公司总数45.9%,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比重58.7%,日均成交额占整体股市成交金额的70.9%。展望今后一段时期,香港仍将是内地企业境外融资的主要平台。

  3、香港是人民币离岸中心

  二战后期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由于美国的不负责任,越来越暴露出其不合理性,当年日圆的国际化、欧元的诞生,以及今日人民币国际化的出现,都是希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符合全世界的经济利益。但由于内地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以及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中央选择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自2004年以来,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了包括人民币存贷款、兑换、汇款、贸易结算、债券、保险、IPO、衍生产品等业务在内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今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预计将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跨境贸易将超过2万亿元(其中七成通过香港),赴内地直接投资将达2000亿元。但香港亦面临着伦敦和新加坡的严峻挑战。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与当地金融市场的功能完整性、地区的时间连接性、市场投资者的活跃性和市场产品多样性有关。而伦敦在多方面占优,全球离岸货币市场主要都在伦敦。英国占优的地方是,上午跟亚洲连接,下午跟美国连接,故其时区比香港好,而伦敦的银团贷款、债券市场、外汇交易及商品期货结算非常发达,香港则只有股票市场和银行业较为发达,结构欠合理,时区亦不占优势。当前香港的人民币出现分流现象,应引起当局关注,应研究如何通过香港自身资本市场的发展来满足人民币在境外投资的条件,使境外人民币停留在香港,将香港人民币「蓄水池」加深变阔。

  4、香港是中国经济「走出去」的桥头堡

  2000年,中国政府顺应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大决策,并于2001年将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重要措施写入《十五计划纲要》。12年来,中国「走出去」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投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对外投资国。自2008年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每年都在500亿美元以上,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合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实现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截至2011年底,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20亿美元。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香港成为首选之地,过往通过香港进行的离岸贸易和转口贸易,约占内地贸易总额的三成以上。如今,香港的中资企业已超过3000家。内地对外直接投资逾一半都是在香港或通过香港完成,内地已成为香港最大的直接投资来源地。

  当然,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并非完全是鲜花相伴,也面临着融资困难、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信息不畅、专业服务不足等问题。比如,由于中国企业并购经验不足,内地资本市场不开放,中介机构缺乏等原因,企业海外并购时往往是自有资金比例高,间接融资比例高,现金收购比例高,换股比例低(「三高一低」),从而造成并购后债务负担沉重,转型困难等现象。香港信息发达、信息快捷,律师、会计师、仲裁等各类专业服务种类全、水平高,企业管理先进、跨国经营经验丰富,与国际接轨程度高,在全球建立了很好的网络,另外,香港还是公认的国际投资中心,在海外投资、尤其是并购方面具有便利的地位和丰富的经验,因此可以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和战略阵地。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可以通过再融资或换股方式募集并购资金,避免「三高一低」现象。香港则可由内地引进外资的平台,演变成内地引进外资和「走出去」的双向平台。

  5、香港可作为中国私人银行的总部基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高净值客户迅速增加,根据美林数据统计,中国富裕人士已达53.5万人,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地区,其境外理财需求亦随之增长,迫切需要将资产进行全球摆布。然而当前中国私人银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仅是理财业务的升级版或高端版,即使增加了一些高收益产品,也只是吸引客户的一种方式,在成本增加的同时,并没有为银行带来收入的直接增加,更没有为客户量体裁衣的贴身服务。现阶段,销售或代销理财产品获取手续费是私人银行业务部门的主要收入来源。另外,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也面临着中国人不露富的传统观念影响以及人才短缺、金融产品稀少等因素制约。

  香港则凭借其与内地天然的联系,加上无外汇管制、完善的法规、更新后的信托法保障、低税率和人才等优势,加上内地与香港通过CEPA安排特殊QFII和QDII等措施,香港资产管理业务潜质无限,可以成为内地金融机构设立私人银行总部基地的首选。

  6、香港可作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探索者

  中国是世界大宗商品的最大进口国之一,商品价格变化对其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但中国在大宗商品定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其实体经济规模和地位不相称,香港可藉港交所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契机,以及香港商品交易所、香港金银贸易场等机构,在扩大国际商品定价权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以黄金为例,今年首季度,全球黄金用量1050吨,印度用了250吨,中国用了256吨,两者占了一半,大都是以伦敦金来定价和买卖,即买卖双方在伦敦交割黄金,其运输、保险等成本很高。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是否可以探索香港金市场的发展,将其做大做强,构建完整的黄金现货、黄金期货、黄金仓储、保险、黄金ETF等产品线?笔者认为值得一试。

  然而如要真正占据商品市场话语权,还需要在香港吸引和培育一流的中资投行、对冲基金和评级公司等专业机构。当前全球外汇、商品等虚拟经济每天成交量均已远远超越实体经济发展,是相应的GDP、贸易额、商品实物需求及产出的成百上千甚至几万倍。投行、对冲基金等市场参与者对价格有很大的影响力。香港作为开放市场,是培养中国自己金融机构和专业人才的最佳生态环境,要知道,「人才决定话语权」。

  7、香港是国家金融安全的防护墙

  近几十年来,国家经济发展与安全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与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如82年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97年亚洲金融危机、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直至最近的美国次贷和欧洲债务危机,中国能够幸免于难,资本市场尚未开放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决策层对资本市场开放态度谨慎。但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受益者,无法拒绝世界需要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需要,而且中国在加入WTO时已承诺开放金融业,当前还剩下股票、债券、衍生品等部分项目未开放,在这种情况下,让香港成为外资投资中国的平台,作为横鶤在全球市场与中国市场间的防火墙应是最佳选择,可以降低中国开放资本市场的迫切性,香港可提供各类人民币或直接以内地作为收益来源的金融产品,让外资通过香港市场来间接投资中国。

  综上所述,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香港始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共同发展。当然,毕竟中国是一个大国,香港是国家的特区,在考虑香港未来发展时,笔者借用约翰.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 的一句话,「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笔者相信,只有双赢的思维模式和发展路向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果香港能够将中国的发展大局作为日常各项工作的思考基本点和政策立足点,多思考国家需要什么,香港能为国家做什么,在此过程中需要国家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发挥香港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如此,则香港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会愈加重要,而香港作为国家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亦会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 章廉
 
版权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 | 地址:香港干诺道西160号 |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66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