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艺术改变的城市生态
2012年06月14日 11:36:34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尹秀珍《黑洞》(2010)

  在甘肃街和上海街的交界处,搭建了一个类似帐篷的临时空间。走进去,黑暗中就慢慢浮现出艺术家曾建华的“七印”计划之《第四封印》。这是一个取材于《圣经启示录》的数码录像装置,关于死亡的文字从上方的投影机内落到地上,像蛇一般时疏时密地爬行在观众周身。艺术家试图探索在“9 11”后的世界所提出的宗教与道德问题,另一方面也探讨犹太教与基督教世界观之中屡被争议的价值观。

  梁美萍的《好挂住芬达》想要讲述三个在过去50年曾经伫立于澳门传统购物中心地带的户外霓虹招牌的前世和今生。装置录像被她分置为两个部分,展在距离油麻地地铁站C出口不远的街区:砵兰街和文明里的街头公园,以及位于砵兰街10号的“山水环保回收公司”——名为公司,其实是一间卖二手旧货的老铺。梁美萍站在店铺前,留心过往观众的反应,并指点我们去对面的公园观看另一半作品。放在店铺里的是一台旧电视机,正在播放作品的录像部分,如果没有旁边那叠印有“M+进行:油麻地”的宣传纸,观众很难将作品从它周围堆积的旧货中区分出来。三个霓虹招牌曾是澳门当地街景照片的景观之一,梁美萍说,当她发现招牌中的“可口可乐”和“雪碧”已消失不见时,决定要做这件作品,探索文化流动和传承的意义。她模拟了在澳门“可口可乐”制瓶厂发现这些招牌时的摆放方式,把它们移植到回收店对面的街头公园里,将视觉物件转化成为具雕塑感的装置。

  白双全的《L》是一项多重联结与多单元的都市介入项目,包括了表演、展览与记录等各种面貌。这项目期望以艺术作为一种媒介来遊走于精神、社会互动和日常生活等层面之间,并试图以此来改善大众生活。展览期间,艺术家在庙街一带推行以艺术概念来营造日常生活情景的活动,如在街头推广以针对白领上班族而设的自我提升课程。而艺术家在课程内的交流及研究后所收集的创意意念和“艺术小动作”,将会在邻近的店铺和三份刊物内展示。

  香港艺术家生存和创作生态,和内地艺术家相比似乎有很大差异。曾就读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并在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取得艺术硕士学位的梁美萍,现在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任教。梁美萍2002年获颁了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奖,但她告诉我,此前自己有将近20年不曾做过一件作品。白双全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艺术,兼修神学,在为《明报》副刊的视觉艺术专栏做了4年撰稿后,他开始用摄影、绘画和混合媒介来进行创作。2009年,他携作品《制造(完美的)世界:海洋、香港、异邦的城市和梦》独自代表香港馆参加了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白双全目前算是香港最具活力和名气的本土艺术家之一了,我问他以后是否将为职业艺术家,他说这很难有答案:“以前在香港做艺术,我们只敢说两个月以后还做不做艺术,这两年生态好了很多,我们也只敢说两年以后的事情。”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章廉
 
版权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 | 地址:香港干诺道西160号 |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66492号